人文徽州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文徽州
安徽文物之最在徽州,徽州是文物之海
发布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7429  

郭沫若先生曾说:“全国文物之最在安徽,安徽文物之最在徽州。徽州是文物之海。”

徽州的牌坊

          中国牌坊的兴起在明、清两代,经过三四百年的风雨侵蚀,徽州的牌坊至今多数保存完好,且其独特的构造,全国稀少,足见当年选材之优,建造之精。况且,当时要建造一座牌坊,要求极其严格,首先没有当朝皇帝恩准,谁也不敢私造牌坊,否则,就有杀身之祸。所以,每一座牌坊,无论大小,无论在何处,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位于歙县文化古城大街上,全国仅此一绝的许国石坊,抬头仰望,那古朴厚重、宏伟气派的石坊上方“恩荣”二字,据说系明代万历皇帝御笔所书,是“皇恩浩荡,无尚荣光”的标志。许国为什么能获此殊荣?一行石刻说明了一切:就在“恩荣”二字下方有明代著名大书画家董其昌书写的苍劲有力、百看不厌的“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行石刻。据说,当年许国虽然考中的是第七名进士,由于熟读经书,才高八斗,最后,被皇帝选入宫中,成为皇太子的老师和皇帝身边讲经论证的“师爷”,尔后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身边的宠臣。因此,皇帝赐他立牌坊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全国众多牌坊都是“二柱”和“四柱”通天,唯独许国石坊却是“四柱通天,八脚落地”(当地人称“八脚楼”),基础特别稳固,整座石坊,全由当地高级石匠以石当木做成阴阳楔子,分毫不差地装配而成,四百多年来狂风暴雨侵蚀,石坊丝纹不损。在没有机械化工具的古代,靠智慧和双手完成如此巨大工程,令人难以想象,不愧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据说,许国石坊建造时,许国本人顺便回故里探亲访友,石坊从设计、选料、施工全由他的几位得意门生负责,而学生出于对恩师的敬重,在研究设计方案时思考缜密,认为石坊虽然在古城中央,位置也好,但古城紧靠练江河畔,日后一旦河床下沉,必然影响石坊根基,发生倾斜。最后,采取“四柱通天、八脚落地”方案,确保石坊千年不斜不倒。石坊落成竣工时,许国才从乡下回来,一看是八脚牌坊(古时对牌坊的建造规模有严格规定),感觉不妥,但为时已晚。聪明绝顶的许国为避免“欺君之罪”,故意拖延回京时间。返京时,皇上埋怨说:“别说四脚牌坊,就是八脚牌坊也早该造好了。”许国灵机一动,马上双膝跪地,高声答道:“谢主龙恩!家乡子弟和父老乡亲就是给我造了个八脚牌坊,所以耽误了时间,请皇上赐罪!”在封建时代,皇帝说话就是开“金口”,不能收回的,只好看在老臣的面子上,说:“下不为例!”顿时,许国转忧为喜,再次跪地感谢。

         徽州的牌坊除了皇帝表彰高官重臣回乡“光宗耀祖”外,还有许多表彰徽商巨贾对朝廷的贡献而御赐建立的。歙县棠樾村头那一字排开的七座石牌坊,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鲍姓盐商大户的。这种远看像皇帝出行时全副“鸾驾”的密集牌坊群,全国独一无二,堪称“国宝”,就是全世界可能也仅此一处。其中最大的一座石牌坊是该村徽商江南首富鲍潄芳在任两淮盐运吏时,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而捐巨资修筑八百里运河堤,发放三省军饷,用白花花的银子大拍皇上的马屁。乾隆皇帝闻报,大喜,马上赐建“乐善好施”石牌坊。同时,又为“鲍家祠堂”书写楹联一副,上联“慈孝天下无双里”,下联“锦绣江南第一乡”。纵观七座石牌坊的含义,充分体现着“忠、孝、节、义”封建礼教。

徽州的桥
         当你走近徽州境地,抬头便可望见大大小小的山峰和郁郁葱葱的林木直插蓝天,低头则可看见大大小小的古石桥,数量总有几百座,好像古代徽州人特别喜欢造桥。其实,古人造石桥并不容易,因徽州地处深山老林,且紧靠东南沿海,雨季山洪暴发期间,洪水宛如无数条“黄龙”从大大小小的山沟里奔腾而下,冲出山谷,东面直奔新安江而入钱塘江,西北部直奔青弋江而入长江。山田被冲毁,道路被冲断,房屋被冲塌,山民们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山民们为了生存,开始用树木搭成便桥,但洪水一来,便桥马上被洪水冲走。所以,徽州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上半年洪灾,下半年旱灾。徽州人大兴造石桥是在明、清两代,由于徽商的发展,没有牢固的石桥,徽州的木材、毛竹、茶叶、生漆等土特产就无法运出大山,大造牢固的石桥就成了徽商投资的首选项目。徽州最早的古石桥是屯溪的镇海桥,它先由徽商戴时亮于明嘉靖年间(1537年)兴建,后由率口徽商程子谦于清代乾隆年间重建(1674年)。二人为何肯花巨资兴建这座大石桥?因为当时经济活动中心在河西的黎阳和隆阜,而屯溪又是徽商从大山运来大量木材的集散地,一直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洪水来临时,才由放排工将木材捆扎成长龙似地运往钱塘江,再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卖给木材商。自从造了镇海桥,屯溪就由木材集散地变成徽商的经济活动中心了。1934年5月,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先生一行8人游黄山后,就在屯溪镇海桥下的小木船上观看寂静、美丽的新安江夜景,写下著名散文《屯溪夜泊记》。几百年来,新安江遭遇无数次的洪水之灾,两岸房屋被洪水冲毁无数,但镇海桥却始终岿然不动,如今成了屯溪老街西部一道古朴典雅的风景。

         徽州的古石桥数不胜数,还有别具一格的歙县北岸廊桥。距徽州古城15公里的北岸村,是四面环山的一块小盆地,传说古时却是“千灶万丁”的大村落,如今也有3000多人口,由于一条近百米的棉溪河穿村而过,隔断了南北两村的村民交往。北岸人先用木材架设便桥,但洪水一来,木板桥就被冲毁,漂往新安江去了。直到清代中叶徽商鼎盛时期,才新建长33米的3孔石拱桥,既为南北两村村民来往方便,也为通往徽州府治的人提供了便利。由于徽商投入巨资,该桥别具一格。平整的桥面上,用砖木结构装饰成白墙黛瓦徽派房子,地面铺着一色的青石板,两侧还用小木柱隔成若干休息间。东、西墙上还砌着各种形状的花窗,透过花窗,可以观赏远近的山色风光。北头一间还特设了美人靠,在美人靠上往下看,可以看到水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摇头摆尾嬉戏的游鱼。几百年来,这座稀少的美人靠,经历了古今难以计数的人的摩擦,至今仍色如鹅黄滑如玉,没有一点破损,不知当年取自何材,至今人们说法不一。

         几百年来,北岸人都叫它北岸桥,但自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在中国上映后,文人在报刊上就称它为“北岸廊桥”了。后来在申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时,又更名为“风雨廊桥”,还有标牌钉在桥头墙上。如今在桥的北面外墙上还有古人书写的“北溪桥”三个大字,清晰可见。据有关部门普查,如此长度的徽派封闭式廊桥,又保存如此完好,可称是“江南第一美廊桥”。
徽州的塔

         宋代末期和明代中叶,全国各地建塔成风,无论是在大中小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辽阔平原还是偏远山村,如今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宝塔。这些宝塔中,大多数都雕刻着许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和云彩吉祥物。资料显示,徽州现在最早的塔在祁门县塔下村北宋绍圣年间(1093)所建的伟溪塔,后在明代嘉靖年间又重修一次,为六边形五层砖塔,高23.1米,塔身内外镶嵌着浮雕佛像400余尊,尽管个儿不大,但形态各异,没有一尊相同,在徽州现存佛塔中可谓独一无二。要论最精美的塔,当属歙县古城西的长庆寺塔。它地处练江河畔,早在北宋年间,该处建有长庆寺等10座庙宇,是徽州佛教庙宇最多最集中的圣地,庙前的这座塔就称“长庆塔”。塔高23.1米,为五层砖塔,塔内塔外墙上都刻有砖雕佛像和莲花、祥云彩绘,尤其是飞檐翼角,都悬挂着铁制风铃。如今10座寺庙全毁了,但后山却遗留着新安画派始祖、高僧渐江和尚的遗骨,渐江墓成了游览徽州古城一处景点。还有距县城不远的岩寺和潜口,在明代嘉靖(1544)年,同时各建一座宝塔,这种相距不远地、同年不同人、同建两座宝塔的情况实在少见。岩寺塔下还建有凤山台,传说,以塔为笔,以台为砚,以余公桥为墨,以大地作纸,写尽人间欢乐与苦楚。1938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到岩寺集中整训时,陈毅等将军曾带领将士们在“岩寺塔”下的广场上练习杀敌本领。据说,建一座砖塔需几万两银子,除了徽商捐助,也有京城高官独资捐赠建造的。休宁县榆村的辛峰塔,就是该村在京任光禄寺署丞的程爵个人独资捐赠所建。塔内砖墙上刻有529尊菩萨(现存三分之一),从塔底到塔顶,要走168级螺旋形阶梯,无论走到哪一级阶梯,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佛像,寓意为保佑你步步登高、升官发财。也有不为高官厚禄,单为祈求观音菩萨赐福多子多孙而建造的石塔,这就是位于歙县城北新州的新州石塔,建于南宋建炎(1129)年,由乡人自发自愿捐资建造的五层石塔,除了顶层刻有如来佛浮雕,没有其他花纹图案装饰,显得庄重、古朴,是徽州独一无二的石塔。据说,石塔建成后,四邻八乡信佛的和原本不信佛的都来石塔前烧香叩头,求菩萨保佑多子多孙,四季平安,高福高寿。

展馆魅影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皖ICP备12019905号     皖公网安备34102202000329号    Copyright © 2018 www.wawlh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上街70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办公电话┃0559-7522666 手机┃13805598154
主办单位┃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皖ICP备12019905号     皖公网安备34102202000329号 Copyright © 2018 www.wawlh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上街70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办公电话┃0559-7522666 手机┃13805598154
扫一扫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