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但是,徽学不仅仅是地方学。徽学之所以能够成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徽州所保存的文书、文献、文化遗存以及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具有明清文化的标本价值。
一、徽州文书与文献反映了明清历史文化的具体面貌
徽学之所以能够成立,首先是因为徽州保存了大量的文书、文献。徽州文书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它们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这些徽州文书和文献,首先当然是明清两代徽州社会具体面貌的记录。但是,它们又是官方史乘所缺少的最生动、最具体的历史资料。它们记录的不是帝王的更替、朝廷的大事,而是一家一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举凡田产买卖、商业贸易、山林所有权变更、财产继承和分配、子女过继、婚姻操办等“百姓日用之道”,在徽州文书中都得到最具体最生动的记录,它们最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民间生活的情态。如果说,官方的史乘让我们认识的是历史的骨骼,那么徽州文书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明清历史文化血肉的丰满。对于研究明清文化来说,徽州文书是弥补官方史乘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二、大量的徽州文化遗存是明清文化的物态反映
与文书和文献留存的丰富相得益彰,由于徽州地处山区,历来没有受到多少战争的破坏,所以文化遗存比其他地方保存得更为丰富和完整,仅今黄山市地面就保存着5000多处文化遗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村落,号称“三绝”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历代文人、官僚、商人留下的各种遗迹,多处古戏台、古书院、古桥、古墓,等等,无不展示着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的发达、文化的辉煌。
从认识明清社会和文化来说,这些文化遗存与文书、文献相印证,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明清文化的标本。徽州村落的选址和布局非常讲究,既透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又注重其科学性,村落的水系设计、防火措施的安排都考虑其中。每栋居民的建筑技术已经十分高超,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的审美形态,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所蕴涵的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都直观可感,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徽州的古祠堂遍及各地,除了反映明清时期的建筑、审美、民俗等特征外,它们和保存下来的众多的徽州宗谱相对应,说明在明清两代,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徽州文化的若干特征反映了明清文化的特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而商人是商品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徽商在明清商品经济中异常活跃,他们不仅获得了可观的商业利润,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徽州本土,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勃兴。在徽州,营商不再是最低最贱的职业,相反,“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成为徽州人的观念;在明代的小说里,就有徽州人将经商视为比读书还要好的描写;在保存下来的徽州民居中,人人要从“商”字形状的门下经过。由于徽商创造的经济基础,徽州的子弟读书更加普遍,徽州的民居在建筑上更加考究,徽州人对书籍的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多,徽州人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更大,徽州文化才得以勃兴。
徽州的宗族组织保存得很久,“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今天的黄山市,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族谱和祠堂。徽州许多宗族从中原迁徙而来,其宗族组织长期稳定,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是,徽州宗族统治的强化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商品经济的活跃,对于沿袭上千年的小农经济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对宗族统治带来了威胁,它迫切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才有宗族祠堂的大量修建、家乘族谱的普遍纂修、祭田义田的设置、族规族法的制定等一系列强化宗族统治的措施,徽州宗族的“繁荣”,也折射着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变化。
理学是从宋代形成、到明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由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徽州人对理学崇尚有加,并形成了理学的学派———新安理学。理学不仅在徽州得到广泛传播,还渗透到徽州人日常生活之中,辐射到徽州文化的各个层面。徽州的妇女在理学思想的禁锢下盲目地遵守贞洁观念,徽州的土地上树起了一座座贞洁牌坊;徽州的读书人受理学的熏陶,入仕后忠直廉洁;徽州的宗族组织稳固长久,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靠理学作为思想支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