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你了解二十四节气吗?,在它的身后,不仅是厚重的华夏智慧结晶,更体现了人类文明中的匠心精神!
一、二十四节气与计时工具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说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起一样事物,那就是——圭表。
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被聪明的中国人发明出来,人们发现,不管房屋树木等事物在太阳的照射下都会出现影子,而且影子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于是便做了一个实验,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我们把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再用测量工具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人们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圭表便由此诞生。
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短值,这两次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所以在并不知道地球,更不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个概念的古代,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的数值,并将其更具体的划分为24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
圭表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被中国人发明,人们对时间有了更加具体的感知,不再单纯的依靠天色计时,但人类对于“时间”的探究和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圭表之后,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更为确切的计时工具,那就是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本意是太阳的影子,它通常是由石质的晷面和铜制的晷针所构成,当太阳照射时,晷针会在晷面上投下影子,太阳每天由东向西运动,晷针投射的影子就会由西向东运动,通关观察这一规律,人们便能计算出时间。和圭表最大的不同,日晷的晷面总是倾斜,这是因为我们地球本身是倾斜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所以因太阳高度不同而产生的的影子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变化,这样则不利于人们观测时间。
于是古代的科学家们便想出一个办法,我们只需要让实验的立杆平行于地轴,这样不管太阳的高度怎么变化,我们都能保证立杆的影子保持自己的规律,这样我们就更加准确的观测时间了。日晷与我们现代的机械手表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晷针的影子就像手表中的指针,晷面就像是手表中的表盘,日晷的出现,使古代计时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圭表和日晷的使用,其原理本质上都是借助“立杆测影”的思想,但人们对于时间精准度的追求并未停止,我们需要更加准确的时间来指导日常的生活,于是人类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另一种计时工具,他叫做漏刻。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也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立杆测影
简单的说,漏刻计时的原理是通过水慢慢地从小孔漏出,利用容器内水面的升降来计算时间。从文献来看,先秦时期漏刻已广泛使用。先秦漏刻大都与军事活动有关,军事调度需要有统一的时间,这无疑会促进漏刻的发展。用于军事上的漏刻必须便于携带,故其尺寸不会很大。最常用的漏刻就是“一刻之漏”,即每漏完一壶水的时间为一刻(古刻,一昼夜为100刻,一古刻合今14.4分钟。现代的一刻等于15分钟,一昼夜为96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计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远古时期没有任何的计时工具,单纯的依靠天色计时,到后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圭表,人们对时间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并从中总结出来二十四节气和一年的长度,再到后来日晷和漏刻的发展.中国人对“时间”的探究步伐从未停止,这背后是我们的先辈们在无数次的观测中总结的经验与规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自古以来信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科技的背后则隐含的是一种“匠心精神”,是无数先辈科学家的专注和坚持的结果,而二十四节气背后引申出的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如此。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厚重,体会大国匠心精神。
吴鲁衡老店官网:http://wawlhld.com/
吴鲁衡淘宝直营店:http://wawlhld.taobao.com
吴鲁衡老店联系电话:0559—7522666 1380559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