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我和休宁的故事】非遗传承人吴兆光的“罗盘经”
发布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3433  

编者按

     展现休宁人文魅力,记录发展历史变迁,展望未来蓝图前景。由休宁县委宣传部联合中新皖事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安徽新闻策划的融媒体报告文学集《我和休宁的故事》正式上线。文集人物既有老休宁人前仆后继、守正创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砥砺故事,也有新休宁人热情奔赴、披荆斩棘,开拓新局的兴业事迹。新时代,新伟力,新休宁。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感悟其品格,领悟其风采。


    夏日午后,阳光照过幽静安然的万安老街。一旁的横江水,缓缓流淌,仿佛一位看惯了秋月春风的老者,荣辱不惊。
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位80后的非遗传承人——吴兆光。他的简历里这样写道:
吴兆光,1984年1月出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万安吴鲁衡罗盘第八代嫡系传人。自幼随父习作罗盘,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曾代表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项目应邀赴德国、香港、台湾、澳门、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展演和文化交流,主持修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鲁衡三百年老店”,恢复“吴鲁衡老作坊”原貌,并在此基础上续建“安徽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立志将万安罗盘文化完整延续、发扬光大。
我们的对话,就在这古老与年轻的交替承续中开始了——

图片

吴兆光。叶智成 摄

万安罗盘流变史
     万安不过是距离休宁县城约4公里的小镇,但在徽州却一直有着“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的盛誉。追其根源,多少与一种小小的物件大有关联,那就是万安罗盘。
万安镇依横江而建,是明清时代徽州重要的商业枢纽和水陆集散地。据那里的老人讲,万安街历史上曾有着长达5公里的临江街市,街道两旁店铺作坊林立,分布有日用百货、布匹、客栈、酒馆、徽墨、罗盘等几十种行业、上百家店铺。明清时期,徽州有大量的人出去经商,赚了钱之后又回来修建房子、修祖坟,这就带动了徽州堪舆业及其附属产业罗盘业的发展。自元末明初开始,万安就一直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罗盘产地之一。
徽州学者陈政就认为,万安罗盘的兴起,万安之所以成为罗盘的主要产地,与徽州人特别崇尚风水和徽州多风水师有关。明清以来,东南民间就有“生在扬州,玩在杭州,吃在苏州,死在徽州”的说法,把死后葬在徽州当作人生的一件幸事。方秀水、吴鲁衡等一批罗盘制作大师的出现,更是让万安罗盘风靡全国、扬名天下,一度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吴鲁衡。
     吴兆光是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的第八代传人。“万安罗盘吴鲁衡罗经老店是我先祖吴国柱,字鲁衡,于清初在万安老街创立。老店传承了近三百年,从未中断过,传到我这正好是第八代,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生产传统木制手工罗盘的百年老店。”吴鲁衡一族的万安罗盘传到第五代吴毓贤手中的时候,达到了新的辉煌顶点。1915年,吴毓贤与长子吴慰苍合作完成的日晷,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章,这是中国工艺品首次荣获国际大奖。
当然,吴氏罗盘制作在第六代传人吴慰苍逝世之后濒临失传,其罗经店一度停业。1992年前后,吴慰苍的儿子吴水森重拾祖辈技艺,在家中组建“万安吴氏嫡传罗经店”,尽管规模不大,但其制作的罗盘、日晷等,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图片

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叶智成 摄

一封家书的召唤
     吴兆光从小就跟随父亲吴水森学习制作罗盘,但当时没有传承衣钵的概念,就是帮助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农民家里的孩子总是要学习种田一样。
2002年,吴兆光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吴兆光表现优异,他也非常喜欢部队的环境,打算在部队继续干下去,但2004年,他却突然决定退伍,这让身边的人很是惊讶。
吴兆光的退伍决定,跟父亲寄来的一封家书有关。“当时我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那封信现在已经丢了,非常可惜),信的原文我现在不完全记得了,大致的意思是他现在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希望我能够回去,既是对祖宗的一个交待,也是因为罗盘制作确实需要有年轻人来延续。他没有明确地告诉我说你必须要回来,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是希望我回来,因为家族传承的规矩,技艺是不能传给外人的,实际上就是希望我回来接班。”吴兆光说,其实他当时也犹豫过,但想到父亲生当时已经快60岁了,加上各种不幸人生经历的打击,让父亲精力憔悴。犹豫再三,吴兆光回到了万安。
“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我当年选择做罗盘,不是因为罗盘能赚钱,反而当时家里负债累累,情况非常糟糕,原先的老房子已经成了危房,我父亲的观念就是把罗盘做好,不愿意带徒弟,也没有经营的意识,做出来的罗盘数量非常有限,基本上不赚钱。”吴兆光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父亲收徒。他说,没有徒弟是不行的,一是罗盘制作技艺很难传承,二是也没法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二件事,就是启动对老房子的修缮,前后借了几十万,修缮了老房子,恢复了手工作坊,同时收购老罗盘及与罗盘有关的资料,再加上家里传承下来的房契、营业执照、获奖证书、老照片等老物件,慢慢地把博物馆也建了起来。如今,“吴鲁衡百年老店原址”和“万安罗盘传习馆”已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也在2012年被评为首批安徽省十佳民办博物馆。随着罗盘经营的稳定及发展的需要,吴兆光还在吴鲁衡罗经老店的基础上成立了休宁县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有限公司。公司商标“吴鲁衡”也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刚接手罗经店的时候,吴兆光就在思考万安罗盘的长远出路问题。他跟父亲琢磨来琢磨去,决定只做专业人士使用的罗盘,不做看起来颇有市场的工艺礼品罗盘。要知道那个时期,工艺礼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伴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低价的工业罗盘是很容易赚钱的,但吴兆光当时就不愿意做。他说,一是因为家族传统就是制作手工罗盘,还是希望将这一传统传承下去,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大规模地生产低价工艺罗盘,对资金和场地的要求高,大量的资金投入后,就会对市场产生依赖,没有了足够数量游客和单位订单,就会给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他选择了做专业客户的经营路子,“我的信念是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了,把好工艺关就会有回头客,一个人买了我的罗盘,觉得质量好、灵敏度高,就一定会推荐给他的朋友和师兄弟,就会给我带来客户,或者成为我的潜在客户。”
     刚开始的时候,市场也出现过冷淡的情况,但随着美誉度越传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吴鲁衡的罗盘常常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许多人下了订单得一两年才能拿到罗盘。”吴兆光说。对于他来说,赚钱不是唯一目的,如何在确保盈利的前提下,将吴鲁衡的牌子打传下去,给先辈们一个交待,才是他真正在意的。

图片

罗经翘楚。叶智成 摄

非遗传承“罗盘经”
     时过境迁,岁月轮转。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罗盘,实用功能的市场仍欣欣向荣,其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的内在文化魅力历久弥新。为此,休宁县决定将罗盘的制作技艺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其“理由阐述”是:万安罗盘的传统制作工艺沿袭约600余年,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技艺精湛缜密,所制罗盘、日晷等产品规格全、品种多、精度高,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和遗存标本,是风格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6月,万安罗盘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万安罗盘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吴兆光说,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当时国家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时,他和父亲对于非遗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明确地感觉到国家开始支持传统的东西了。“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是非常高兴的,这是对万安罗经业600年历史的认可,也给了我们将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永远传承下去的信心”。
     之后,他和父亲开始逐渐接受和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并一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之中。吴水森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吴兆光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他和父亲来说,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将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才对得起传承人的称谓”。
吴兆光坦率地表示,传承人是个新的概念,在传统徽州社会,手工艺就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一般几年才可以出师,而核心的技艺,或者叫绝活,则是“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就算是入赘的女婿也不传授,只有这样的传承方式,才会有百年的老字号。现在叫公司,古代叫作坊,徒弟跟着师傅学艺,学成后一般终生在店里干活,一代代地将技艺传承下去。正因为如此,父亲吴水森对于收徒一直是非常排斥的。
     但吴兆光也意识到,现在的非遗传承是个大问题,“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点兴趣,也保证不了学习的时间,我一直认为技艺的传承不是学校教育可以实现的”。因此,他极力劝说父亲收徒,毕竟一个人是支撑不起一个行业的,甚至一个店也运转不了。现如今,吴兆光的店里有20多个人,都是长期在这里上班,其中党员就有了好几个。除了磁针的制作和安装技术由吴兆光自己掌握外,其他环节的工艺,他都传给了徒弟,“罗盘制作的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最后由我来完成磁针的安装”。毕竟,这是万安罗盘最核心的“秘钥”所在。
吴兆光说,作为市场化运营的一家文化公司,他特别注意员工归属感的培养,除了工资待遇之外,每年会组织他们到市里的三甲医院进行一次体检,除此之外,每年的梅雨季节是传统的淡季,也会安排大家出去旅游,“这几年,因疫情影响而搁浅了”。
      在吴兆光看来,传承人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个非遗项目的情况也不一样,需要区分来看,也需要时间慢慢来做。他能做的,就是抱定初心,不偏不倚,按照既定的思路,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一直走下去,就像街后的横江水,无论时光流逝,无论岁月变迁,还是会缓缓向前……
章玉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王培鑫: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讲师,考古学博士生



展馆魅影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皖ICP备12019905号     皖公网安备34102202000329号    Copyright © 2018 www.wawlh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上街70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办公电话┃0559-7522666 手机┃13805598154
主办单位┃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皖ICP备12019905号     皖公网安备34102202000329号 Copyright © 2018 www.wawlh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上街70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办公电话┃0559-7522666 手机┃13805598154
扫一扫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