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休宁万安镇元末以来成为全国知名的重要罗盘生产基地,享誉海内外。万安罗盘是现存全国唯一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罗盘,被奉为罗盘正宗,人称万安罗盘为“徽罗”、“徽盘”。
随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推进,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状况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的相关文献搜集,对“万安罗盘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遣传承人吴水森等的采访,对万安当地相关百姓的调研,对万安当地的实地考察,都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的保护意义重大,保护现状问题不少,保护情势十分紧迫。
万安罗盘的文化意蕴
相对于因航海指向需要而兴盛的“沿海型中国罗盘”,万安罗盘是主要因为辨方乘气、风水堪舆和宅基、墓道测定等需要而兴盛的“内地型中国罗盘”。古徽州“程朱阙里”,朱子理学充分浸润,封建礼教深入人心,厚生重葬,人们对阳基、阴宅选址非常讲究。清初休宁万安人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就指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民谚云:生在扬州,玩在杭州,吃在苏州,葬在徽州。可见徽州风水好、好风水。“风水”的在徽州风行,为罗盘这一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万安罗盘由此兴盛。所以说,万安罗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徽州文化。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安罗盘承继和创新中国传统罗盘的制作,不仅指南针制作独具特色,而且罗盘内先天八卦、二十四山、360经纬度等等中华古代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诸多内容层层分列,集中华周易文化、卜占文化、测验文化等等于一身。一个罗盘,就是中华古文化的一个万象包罗。作为中国罗盘正宗的万安罗盘,是中华古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之一。它反映古代先人对大自然、对神秘人文现象的理解,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企盼,对趋吉避凶、纳吉化煞的追求。万安罗盘文字内容从2层直到46层,其文化内涵的丰富让人乍舌。
万安罗盘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既继承古法,又不断创新,选料考究,设计独特、制作精良、品种齐全,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民俗仪器。
万安罗盘由家族作坊全部用手工制作。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木”或白果树。“吴鲁衡罗经店”主要制作工序有裁制坯料、车圆成坯、分格、清盘、书写盘面、油货、安装磁针等七道工序,盘面书写,多由熟练师傅按不同型号和盘式的秘藏图谱,按太极阴阳、八卦二十四爻,天干地支、二十四向至、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三百六十五周天依次排列。用毛笔蝇头小楷,严谨细心、一笔不苟,端正无误书写。稍有错漏,前功尽弃,要求极高。既要有文化根底,还要有书法功底。。而最为神圣和神秘的关键工序是第七道“安装磁针”。必由传人本身亲自在秘室安装,旁人不得偷学,“传媳不传女”,万安吴鲁衡罗经店其指南针采用“镇店之宝”祖传源自天外的陨石进行磁化,灵敏度极高,永不褪磁。其罗经店所聘五道工序师傅也是终身受聘。年少进店,老死出店,其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有严格的家族承传链。
万安罗盘制作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中叶鼎盛。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罗盘业界的方秀水罗经店,是万安罗盘业名店,随后有胡茹易、胡平秩等名店。清雍正间(1723—1735),吴鲁衡创万安上街“吴鲁衡罗经店”,集闽盘等各地罗盘制作之精粹,扬罗盘之特色,承古法、创新制,使罗盘风靡全国,扬名天下。吴鲁衡,名吴国柱,据《吴氏家谱》载祖居歙县十七都五图(今徽州区潜口附近)。族人以山居砍柴为生,后迁居休宁万安。吴鲁衡罗盘制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罗盘很快在市场上超越了方氏罗盘,他又独具匠心,开发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针盘等新产品,成为当时国内罗盘制作界的翘楚。其罗盘产品行用于国内城乡,远传日、朝、东南亚、欧美各地,享誉海内外。民国四年(1915)“吴鲁衡毓记”罗盘、日规被“农商部”评为中国备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产品二等奖。其“日规”“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休宁县志•手工艺品》P174)。这是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辉煌。
吴鲁衡之后,其子光煜(字涵辉)继承父业。后光煜传其子洪礼、洪信,再传四代肇坤、肇端,又传五代毓贤、毓贤再传六代慰苍,慰苍传至今第七代吴水森,吴鲁衡第八代吴水森之子吴兆光正在努力做大吴鲁衡罗经产业。万安“吴鲁衡罗经店”创办300年来,吴氏族人8代世传其艺。万安罗盘制作至清末一度衰败。民国初再现辉煌并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停顿20年后,1982年开始恢复生产。“胡茹易”、“方秀水”、“万安古镇老罗盘店”等相继开业。而吴鲁衡第七代传人吴水森1992年注册成立了“休宁县万安吴氏嫡传罗经老店”。在继承吴鲁衡罗盘制作手工传统技艺的同时,实行产、学、研结合,1995年,成立了“休宁县吴鲁衡罗经科技研究所”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传统文化研究,在“徽盘”三合盘、三元盘、集合盘、玄空盘、朱子盘系列产品的制作基础上,完善产品规格、型制。特别是根据现代化市场要求,开发了装饰工艺品型的金龟型、莲花八卦型、双龙戏珠型、首饰杯型等新产品,在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吴水森还经过潜心研探,制造出了“缕悬式罗盘”,这种罗盘北宋科学家沈括曾有描述,但已失传500多年,“缕悬式罗盘”的复活再现,填补了传统万安罗盘的一项失遗缺憾。被黄山市授予“首届工艺美术精品特别贡献奖”。吴水森2006年被评为安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安徽民间工艺大师,2008年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5月20日,万安罗盘制作传统手工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遣”名录,吴水森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遣”传承人。
万安罗盘生产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随着人们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这类“非遣”的不断了解和宝爱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有了更多的宽容性理解,万安罗盘作为一种中华古文化的标志物和旅游文化工艺产品,近些年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现在“万安罗盘”制作,在休宁万安注册的已有五家。作为万安罗盘正宗的“吴鲁衡罗经”,由于其传统手工技艺要求很高,第一强调全手工制作;第二坚持用银杏和虎骨木作为罗盘制作材料;第三保证放置指针的空镜绝对密封不漏气;第四指南针用天然磁石磁化、祖传绝艺安装永不退磁,因此要把“吴鲁衡罗经”生产制作做成产业,扩大规模,目前困难较大。吴水森组建的罗盘制作作坊虽有十个员工,但由于“手工”和“技艺”的要求所限,都不易提高制作的“速度”。特别是虎骨木是山区稀有硬质树种,银杏树是国家保护树种,且生长极慢,目前也还没有专门的罗盘原材料基地。这些都制约了万安罗盘的“生产性保护”,“开发性保护”。
而最重要的是:“万安罗盘”这个承载着周易太极、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等中华古文化丰富信息的产品,许多人感到神秘而并不能通俗地了解和认知,普及性的文化解读直接影响着它在旅游中的市场,而其本身的制作也有一个在传承中不但进行现代创新的问题。近些年,在万安古镇上明末清初的“吴鲁衡涵记老店”老房子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所发现的全国仅存的罗盘传统手工作坊,是一个亟须加以特别保护的重要徽州文化生态空间,是进行万安罗盘博物馆式精采展示和复活万盘罗盘传统制作技艺原生态的最重要场地。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古作坊的原生态保护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9月7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和黄山市部分徽州学专家再次来到万安古镇,对万安吴鲁衡罗盘制作“非遣”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在“万安吴鲁衡罗盘保护利用”专题座谈会上,徽州学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开发性保护大有空间。万安罗盘,是人们了解和认知中华古文化的重要实物之一。又是一种富含文化雅韵、具有收藏价值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2008年合肥召开国际徽商大会,有两个客商一次每人就订购了万安罗盘1000个。只要善于在继承中勇于创新,坚持独特设计、优质选材、精良制作、传承绝活,万安罗盘制作实现“生产性保护”是完全可能的。
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把“万安罗盘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作为休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就是要努力修复、复活各类活态非物质文化,对于万安罗盘这类文化蕴含丰厚而又有现代旅游开发价值的“非遣”产品,应该是在万安原产地保护好原生态,将传统技艺展示、产品开发、旅游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建立万安罗盘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只要有文化眼光、有保护意识,万安罗盘这一“国粹”一定会在新时期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国家级“非遣”万安罗盘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文化生态的保护,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都十分紧迫:
一、万安罗盘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不多,为使这一特色民俗工艺不致失传,培养传承人非常重要,要建设好传承基地,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二、政府应大力扶植、尽快建立罗盘用材林木基地,对虎骨木、白果树的养植应有专门政策,用多种形式,确保万安罗盘制作的用材需要。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万安罗盘生产市场,保护万安罗盘文化生态的有序平衡。防止“李鬼”干扰,自毁品牌。
四、对万安吴鲁衡涵记老罗经店原址应加以切实保护。这个传统手工作坊,是复活吴鲁衡罗盘制作原生态的宝地。具有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标本意义,在这里恢复明清时期万安罗盘作坊的原生态,精采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精采推介万安罗盘,让中外人们在原产地亲身体验这一特色徽州文化,在文化参与中了解中华古文化,既是休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大亮点,也对黄山市文化旅游有新的促进。政府应尽力支持和帮助传承人解决目前这一老店旧址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五、应以万安罗盘文化生态保护为切入点,努力修复万安老街文化生态,把这一块名声很响的徽州文化古街区精心营构成休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个特色示范区块。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五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09BZX070 )系列调研报告之二
(方利山,黄山学院研究员。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大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
参考文献:
关于万安罗盘保护传承情况及发展需求的报告 吴兆光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清代万安罗盘作坊老店被发现 熊润频 中国文化报 2009年3月3 1日